低运量轨道交通分类有哪些?
低运量轨道交通服务于城区、外围组团、工业园区、旅游景区,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在0.5~1.0万人次。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分类》标准,主要有5种制式,国内应用最多的为有轨电车系统和导轨式胶轮系统。
低运量轨道交通的适应性分析
01制式分析
有轨电车系统
有轨电车是是低运量系统中发展最成熟的系统制式,具有设计新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特点,分为低地板有轨电车和高地板有轨电车。
低地板有轨电车
优势
路权型式灵活;地形适应性强(最大爬坡能力60‰、最小曲线半径50m);工程造价较低(约为地铁的1/5-1/3);安全环保舒适。
劣势
路基面宽度及桥梁结构较大;旅行速度不高,安全性低;噪音较大;接触网供电影响城市景观。
实现难度
独立路权下实现难度较大。
导轨式胶轮系统
导轨式胶轮系统采用橡胶车轮,由电力或储能设备驱动,利用走行轮和导向轮实现在轨道梁上行进和转向。
云巴
优势
车辆小型化、桥梁及车站轻量化、系统智能化;半径小(最小转弯半径15m),爬坡能力强(最大坡度12%);造价低、工期短、噪音小、污染小;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小。
劣势
车辆高速运行条件下舒适性较差;高架车站与地面公交和地铁换乘高差较大。
实现难度
实现难度稍小,独立路权应在需求较大走廊上,充分发挥运输能力。
02、场景分析
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运能(0.5-1万人次/小时)为常规公交的2-3倍,运行快速准点,适合布局于客流较为集中的廊道和对时效、品质有较高要求的客流出行地区。适应场景主要有大中运量轨道的衔接补充或延伸线、内部通勤骨干线和旅游观光线等。
大中运量轨道的衔接补充或延伸线
在大中运量轨道交通基本成网的大城市,低运量轨道交通可作为大中运量轨道的衔接和补充,一般不独立成网,通过独立路权实现与大中运量轨道的高效衔接,服务外围组团快速进城需求,并兼顾组团内部出行需求。主要特点为初近期客流强度不大、里程较长、站间距较大、中远期高峰小时断面较大,旅行速度≥45km/h。
贵阳低运量轨道T2线一期工程
南宁低运量轨道
D2线
内部通勤骨干线
低运量轨道交通可作为经济实力、客流水平等难以修建大中运量轨道交通中小城市以及郊区新城的内部通勤骨干线,可局部独立成网,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主要特点为线路里程较短、站间距较小、中远期高峰小时断面较大,旅行速度≥30km/h。
若已具备条件较好的建成道路、路权资源争夺不激烈、能保证独立路权,建议优先选用低地板有轨电车(如下图),可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旅游观光线
低运量轨道交通也适用于需提高通达品质、提升旅游体验的景区的旅游观光线,一般不独立成网。主要特点为运量要求不高、里程长短不一、站间距相对较大,乘坐舒适性及观光性要求较高,旅行速度与运能可灵活调整。
若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建议优先选用导轨式胶轮系统,可集约利用资源;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轨道交通也正逐步过渡到多制式融合发展时代,同时中小城市对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扥需求迫切,实施发展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将是大势所趋。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以布设灵活、工期短、造价低、节能环保、审批难度小等特点将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必然需求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潜力较大,拥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